《实证精华录》——不住动静二相即是清净
发布日期:2025-01-24 11:11 点击次数:104
不住动静二相即是清净
凡夫,动时住动相,静时住静相。心不静时,皆因住相。动相不住,静相亦不住就是真正的清净。不住动相时就是自性不动,自性本心本不会动。因着相而误认为动,其实本没动而是妄心动,不住动静时即是清净。任尔东南西北风,任尔境动,不住其境,不住其动,当下回归本性不动。这就是动中有不动,要找到这个不动的本心,这个就是自性,这就叫如如不动。身体随便动,境界随便动而心不动,这就叫回归本性。找到这个不动的心就无所谓动与不动了,因为本心不动,因为找到了不动的本心了,动与不动都不会干扰到本心了,干扰不了自己了。
面对一切动境,知道动的不动,找到这个
不动的,这就是自性。自性不动,因着境而妄动非真动。妄心不动当下即是自性不动尊。着境、着相这个执着太难破了,一旦破了就明心见性了。明心者,明“心元是妄”,不可执妄,不可住相,当下见性。妄心随境而动,住境即生妄心,不住其境,不住其妄即是自性本来真。
图片
实相:无形、无相、无心,实相者无相也!
着相即生妄,离妄即是真。无相、无心当下即是自性本来真。
不取于相,不随境转,如如不动,当下就
是自性,这就是大乘。
心有两种,一种是妄心,一种是真心。随
着境界走的是妄心,不随境界走的是真心。众生应分清妄心和真心,就能找到真如本心。
此二心实乃一真心,住相随境跑即妄心,
离相不随境跑即真心,差别就在于此。
着境即妄,离境即真。妄是因着境,真是
因离境,这是重点。着境就是被境转,离境就是转境。
众生,首先要认识妄心,先找到随便跑的
妄心,找到了妄心也就找到了真心,因妄心即是真心之用。认妄为真,认相为真。因妄心着境而迷失本心。真心因离相、离境而觉,而了了分明,不被境转,安住本心,回归自性,清静不动,这就是涅槃,这就是究竟圆满。妄心与真心妄心与真心是一个心,动即妄,定即真。
图片
真如自性起用,用于着境就是妄心,用于离境就是真心。随境跑就是妄心,遇境不动就是真心。差别就在于动与不动,动则生妄,定则是真,不动即是真。
凡夫心着相生妄,逐境而妄动,习以为常
实难清净安定,故而修禅定、持念佛号、止观等法门对治。使心不动安住一处,久而习之就能息妄见真,悟明真心就叫开悟。安住真心,习气转完,功夫圆满,这叫大彻大悟。
到达无为之境即可成圣,证入空而不空之
地即可究竟。空就是无为,无为即是空。无所不为,即是不空,不空而空,空而不空即到家中。这样证入自性才是真空、真定、真净、涅槃寂静,常乐我净,圆满成圣。
妄心是生灭,真心是不生不灭,找到这个
真心就是明心见性。明心见性了才能真正习定,才能改变恶劣习性,才能转识成智,才能转业力为菩提。
住相为妄,离相为真。住相妄用,离相真
用。真如起用,住相愚痴用,离相智慧用。住相即是妄心,离相即是真心。本一心用处不同路途不同,这就叫一念之差。这就是一念天堂,一念地狱的概念。
图片
烦恼即菩提,菩提即自性。自性起用着境
生烦恼,自性起用离境即菩提。烦恼菩提不一不异,说不一是着相,说不异本体是一,这就是烦恼即菩提的解释。不一是在相上说,不异是在体上说,故说烦恼即菩提,不一不异。
修行最高的法门就是没法门,修行最高的
境界就是没有境界。悟到“实无一法”时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(无上正等正觉)。“实无有法”名为无上正等正觉。修到、悟到“无有一法”时即证无上正等正觉。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。制心一处,为治散乱。真心无处不在,无在无不在,随缘自在,是名涅槃。
不住法相,不住非法相,非法非非法,应
无所住而生其心。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,应生无所住心。“实无有法可得”即证无上正等正觉。
不应取法,不应取非法,就是不执着一法。
不执着空与有。非法,非非法。不是法又是法,是空又不空,是空又是有,超越空与有的最高层的智慧,称为第一义谛。
图片
空与有的根本体就是道体、自性体。找到
这个体就是找到了真正的自己,就是佛。这仅是对法理理解的见地,参悟是见地,实证才能到地。深修禅定如如不动,才能到达佛地。
“实无有法”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
就是破执着。千经万论无非就是破除执着,实无有法就是空,不再对法相产生执着就是真空。不住有相,不住无相。不住色相,不住空相。此时就是真空实相。
不取于相如如不动,就是本来空,就是真
正的空,不是思维意识的空。
诸法皆空,应如是住。诸法皆空,有无、
色空如是等法皆空,才是真正的空。如是信解行证,才能见性。
本来空,不必再去寻空。无住即空,无我
即空。这都需要定心实证。
不住法,不住非法,就是不立知见。立知
见即长无明。知见立知即无明本,知见无见斯即涅槃。应无所住,不取法相,不取非法相,就是不立知见。不立知见的知见都不立,才是无上菩提。
图片
非法,非非法,空而不空,不能断灭空,就是空而不空谓之真空。
不应取法相,不应非法相,就是不应住法
相,不应住非法相。法相即是色相,非法相即是空相。翻译过来的意思应该是不住有相,也不能住空相,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即是实相。
实相无相,又无不相。对于心来说相与非相、色与空、有与无都是知见、都是相、都是法、都是见,而应无所住。心住有无、色空、对错、法与非法,都是执着。无所住才是心的解脱,无所住才是心的觉悟,无所住才是真空性体。
法即色相,非法即空相。不取法相,不取
非法相,就是不住色,也不能住空。色空本一体不二。住色相即执着,住空相是断灭佛种智,是断灭空,仍然是执着。非法即空,非非法即不空。空和不空都不执着,就是空而不空到家中。
真空是体,不空是用。不执着有个体,不
执着有个用即是真如自性。执着有个体还是执着,有执着就不能无我,就是有法可得,就是立知见,就不空。实无有法本来空,什么都没有才对。这一切因心执着,才有我、人、众生、寿者、世界等等诸法。心不执着了,就回归本空了,这样就对了。
图片
无上正等正觉心,就是中道心,就是不住边见的中道义,第一义。不住色空、有无、好坏、善恶的中道心。这个心也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心。也就是不着法、不着非法,不着色也不着空,不着一切法相的心,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心。这个心就叫自性,真如本性,如来本心,无上菩提妙心等等名相。
破除对我相的执着和法相的执着即可证得
无上正等正觉心,也叫做明心见性。名相不同,意思相同。
众生对“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”进行修炼时,
容易着空相,认为不住色相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。实则容易产生执着空的情况,不住色相就认为是空了,这叫顽空,这仍然叫做着相。
不住色相更不能住空相,才能证得无色无空的真空实相。这一点要特别注意,容易被忽视,容易产生错误,认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只针对色相,而忘记空相也是相也是法。这些都是妄见妄心所定义,都是知见,都是边见,都是着相,都是我执在做主。
图片
应无所住是空、色、有、无、好、坏、善、恶、皆不住而生心。这个心叫中道之心,也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之心。
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就是破我执破法执。
着相即有我执和法执,有这两种执着就不能解脱,就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若破此二执着,就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,生无所住心不立知见。
不立一法名为观自在,离一切相即名诸佛,知幻即离,离幻即觉,觉即菩提。离诸法相,即证实相。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。不取法相,不取非法相。实无有法、实无有定法、实无有少法可得名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即破我执和法执。
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
应作如是观。这几句经的意思是,一切心所定义的法都是假,都是幻。心不再下定义、不立知见、不定义概念就能破掉执着。最终达到不取于相,如如不动,四空四无相的究竟境界。
图片
四空者:心空、身空、性空、法空的真空体。
四无相:无我相、人相、众生相、寿者相。
真空不顽空,遇缘起妙用。空而不空,谓之真空。真空妙有,不是顽空。顽空是执着,真空是破了一切执着的本空,是随缘起妙用的空,这就是空而不空谓之真空。
守中宫是为了定,定是为了见性。见性了
还用守中宫吗?不用了,已经安住在自性了,只要安住在自性上,守不守都可以了。守住中宫不动就是守住自性,修炼到这个境界就能见性。末法众生业障重、慧根浅、悟性低,守中宫是见性最快的捷径。
须臾不离道也!时时都在自性上,只是被
妄心带跑,被执着带跑,把自性忘了,不知道有自性这么回事,这就是凡夫。
无妄想时、无执着时、无分别时,就是自
性现前时。
找到觉性了,会觉了,觉醒了,就不用守
中丹田了。因为心可以时时守住自性了,时时可以安住本心了。继续深入修炼守本心,守自性的功夫,这才是守真正的无形无相的中宫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相关资讯
